東海大學EMBA聯手商周CEO學院開課 校長張國恩:坦承不足,是創新的開始

系辦公告

2025-01-16

連續七年,來自中部地區的六十位企業家都會特地北上三天,在商周書房展開一場沉浸式的學習之旅。課堂上,不僅邀請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分享企業轉型心法,也借鏡Nike創辦人奈特、Uniqlo創辦人柳井正等案例,深入探討標竿企業如何做經營變革。

這是 東海大學EMBA 商周CEO學院 攜手打造的特色課程。在台灣EMBA教育體系中,這樣的跨界合作相當罕見,促成這一切的開端,源自於東海大學願意坦承不足的開始。

「如果大學不對外開放,善用外界資源,光憑傳統的教學方式,勢必會被世界淘汰!」說話的人,是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。在高等教育界耕耘近四十年,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並獲得教育部師鐸獎肯定的他,深深體認到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「現今,知識與管理觀念的更新速度遠超過以往,若只依賴老師的單一專業,已無法滿足學習需求。」他進一步強調:「承認自己的不足,而非硬撐,才能突破現狀。」正是這份坦然面對不足的勇氣,在他就任東海大學校長後,東海展開一連串的教育創新。

他創新的方式,正是把學校大門打開,建立「開放環型學校」(Open Loop School)。「學生的培養不能單一只靠校內老師,一定要結合校外資源,不管是實驗、場地,甚至人力資源,都值得把它擺進來。」

東海EMBA設計微課程 彈性學習滿足需求

承認不足,讓東海走出本位主義,與外部資源激盪出豐富火花。
以東海EMBA的課程設計為例,他們跳脫傳統框架,採取更有彈性的「微課程」制度。
「我們的課程分成兩個部分,一個是管理知識的建立,另一則是引進外部資源的「企業家講座」課程,傳授管理經營的即戰力」東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凱立解釋。

除了管理學院老師講授的課程外,學校也引進企業外部資源,開設0.5到1學分的企業講座微課程,這種彈性的學習模式,讓學生能根據需求、興趣,多元選擇想要深入了解的領域,應該是國內EMBA教育的創新嘗試。

舉例來說,東海EMBA敦聘請十多位上市公司董事長擔任企業講座教授,包括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、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、友嘉集團的創辦人朱志洋、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偉祥等企業領袖,分享他們的企業經營心法,藉此提升學生們的視野,也納入學分計算。

從課堂到實戰:東海EMBA鏈結商周CEO學院,重新定義學習框架

與商周CEO學院的合作,更是在微課程的框架之下的一大亮點,透過商周CEO學院,學生向外連結,不再侷限於教室。「每週定期的課堂是系統性的思維建立,而這些企業家的分享則是經營的心法,兩者完全不衝突,反而相輔相成。」王凱立解釋。
逆境領導課程為例,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親臨現場分享創辦宏碁的挑戰與突破經歷。「這門課程讓學生理解,每個能存活的企業背後,都經歷過無數次挑戰與突圍。」王凱立強調,這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倡導的「慶祝失敗」理念如出一轍:唯有正視失敗,才能真正推動企業成長。

「當你願意打開心態,正視市場和學生的需求,想法就會不一樣。」王凱立強調。
思維打開,能替學生設想的事,更不僅於課堂上。「我們希望同學在這個環境下,不只是獲得知識,更要提升自我滿足感與幸福感。」王凱立說,東海EMBA重視同學「五本存摺」的不斷增加和終生保固,包括健康、知識、人脈、財富與幸福等五本存摺。

他們觀察,EMBA上課的學生多半是年齡較高的企業主,因此與台中榮總合作開設「健康管理」課程。也因為中部的企業,多半來自傳產業,產業特性與外界連結度不高,為了促進學生跨產業交流,更開設多元課程,如觀賞建築之美到餐桌禮儀、品酒藝術的「生活美學」課程等。

坦承不足,讓東海全校拚創新第一

創新,早已貫穿整個東海的教學場域。

當ChatGPT問世的隔年,東海就大幅改革必修的大一中文授課內容,讓學生應用AI做文學創作,是全台大學首創。「我們要培養學生在AI下的三種能力:敘事力、思辨力和表達力。」學生必須學會描述問題、判斷AI回答的正確性,最後整理出自己的見解。學會正確使用AI,是避免被AI淘汰的能力。

此外,面對知識快速更迭的時代,愈來愈多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發現志趣不合的困擾。過去這些學生只能選擇轉系、轉校,甚至退學。因此,東海大學嘗試開創「博雅校學士」,讓學生不再受限於特定科系的框架。

在這個學程中,學校提供約50個自由選修學分,學生能跨領域探索,透過不同課程的學習,以提升語文、思考等核心能力,最後取得博雅學位,也是全台大學首創的概念。

承認不足,讓東海開創許多第一。未來,東海將持續推動校園文化改革,培養師生更積極面對挑戰的態度。「很多改革創新是觀念的問題,不是資源的問題。外面的資源很多,關鍵是你願不願意讓資源進來。」張國恩校長強調。

東海大學用行動證明:當一所大學願意放下身段、敞開大門,創新的火花就會不斷迸發,坦然面對不足,無限的可能性便開始萌生。

 

本文轉載自:「商業周刊-商周」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management/blog/3017673